欢迎光临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书详情首页 > 图书中心
中国传播史论
作者:李敬一 版次:1-1 开本:16开 页数:0 千字数: 装帧方式:平装
ISBN 978-7-307-03771-8 出版时间:2004-09-03 印刷时间:2004-09-03 定价:¥25元 浏览量: 购买图书
本书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传播史研究”(98JD860002)系列成果之一。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应用传播学、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借鉴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依照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原则,对中国古代传播史上突出的传播事件、传播现象、传播人物、传播思想进行剖析,进而探讨这些方面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对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与社会进步等理论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全书以专论的形式展开叙述和论证,其纵向大体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发展的历史线索,横向又以点带面,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传播实践作了独特的历史总结。书中有些问题是学界尚未涉及的,有些问题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加以认识。且全书史论结合,思路清晰,内在逻辑严密,资料丰富、翔实,文字精雅、流畅,是关于中国传播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可供高等院校传播学、新闻学专业师生、广大新闻传播工作者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史实论

第一章 游说诸侯——先秦口语传播的最高境界
第一节 口语传播与游说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游说活动
第三节 游说之士的传播技巧与智慧

第二章 传播的互动——采诗观风新论
第一节 “采诗”:古老的传播方式
第二节 “观风”:独特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传播的互动

第三章 史官记事——中国早期专业新闻传播活动管窥
第一节 史官:专业新闻传播者的历史身影
第二节 先秦史官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良史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

第四章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代的对外传播
第一节 中外交通线路
第二节 官方对外传播
第三节 对外宗教传播
第四节 对外商业传播

第五章 宋代书院与学术文化传播
第一节 书院与传播
第二节 书院传播与学术文化

第六章 东林党与复社——明代的朋党、社团传播
第一节 朋党的组织传播与明代政治
第二节 东林党聚徒讲学与著书立说
第三节 复社的“揭帖”与“清议”

第七章 秦焚书与清修书——中国古代图书传播
第一节 “焚”与“修”的历史回响
第二节 “焚”与“修”的传播意义
第三节 图书传播与舆论控制

第八章 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的舆论传播
第一节 舆论组织形式
第二节 舆论内容
第三节 舆论传播方式

第九章 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与传播
第一节 邮驿与传播
第二节 统治阶级对邮驿传播的控制
第三节 邮驿的传播功能

第十章 佛教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白马东来——佛教与中国
第二节 佛教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关于佛教传播的思考

人物论

第十一章 司马迁的传播实践与传播观念
第一节 传播意义上的司马迁再认识
第二节 “实录”——古代传播思想的内核
第三节 漫游——司马迁的传播实践

第十二章 张骞通西域——中国对外传播史第一页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
第二节 面向遥远世界的对外传播

第十三章 和平与文明——郑和下西洋的传播实践
第一节 传播和平声音
第二节 传播文明成果
第三节 历史的沉思
思想论

第十四章 道家传播思想探析
第一节 道家传播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老子的传播观
第三节 庄子的传播观
第四节 道家传播思想得失论

第十五章 儒家、法家关于舆论控制的“共识”
第一节 用道德教化、社会规范制约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统一思想,以控制舆论
第三节 儒家、法家控制舆论方式的异同

技术论

第十六章 蔡侯纸——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播技术革命
第一节 纸与传播
第二节 “蔡伦造纸”
第三节 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播技术革命

第十七章 活字印刷——传播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第一节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第二节 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展论

第十八章 先秦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传播与政治
第二节 传播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传播与军事斗争
第四节 传播与文化

第十九章 传播与汉唐大一统
第一节 传播之于汉唐大一统
第二节 汉唐大一统之于传播

第二十章 地图、世界图像与“民族”、“国家”观念——文化传播与中国近代化历程
第一节 传教士的文化传播与“帝国”、“王朝”观念的动摇
第二节 “睁眼看世界”——近代历史地理知识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的世界秩序”——“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第二十一章 近代西方文化传播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第一节 西方文化传播与中西文化碰撞
第二节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思想启蒙
第三节 报刊与社会转型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传播史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
第一节 加强对中国传播历史和古代传播思想的研究
第二节 认识中国传播事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关注西方传播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态势
第四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体系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