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航 湖北省社科院《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武汉《重走中俄万里茶路》采访团成员,《中国知青文库》编委会编委。出版作品《我们曾年轻》(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要回家》、《流散中国的犹太人》等。
本报记者周蕾 很多人知道古中国有条丝绸之路。很多人不知道,从清代中叶开始至20世纪初,有条长达万里的茶叶之路,从江南穿过中原、北方草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抵达莫斯科、彼得堡及欧洲。2014年7月,《长江日报》和江岸区政府联合组建的“重走中俄万里茶路采访团”出发了,膝关节损伤的退休教师、“民间专家”刘晓航,随采访车长途艰辛探访。两个月后他十七年的研究成果《穿越万里茶路》完稿。昨天记者采访了刘晓航,还没进门,他就不无骄傲地介绍,这套三室两厅里我有两间书房。果然,两间宽大的书房堆满了书,各摆一张大书桌,好奢侈。刘老师豪爽地问,你想喝什么茶?我研究茶有各种好茶。可惜记者对茶叶的咖啡碱高度敏感,无缘享用。访谈围绕着茶展开。
问:您怎么会对中俄茶路感兴趣呢?
答:说来话长。我1981年从安徽芜湖调到武汉。我很喜欢汉口老租界,发现俄租界老房子保存较完整。1997年9月,我到山西乔家大院旅游时买到两本介绍晋商的史书,清末明初他们做的最大买卖就是在湖南安化和湖北的羊楼洞买茶,卖到俄国,并开拓出一条从汉水、渡黄河、翻越太行山、出雁门关,经张家口,用骆驼运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茶路。原来汉口曾经是世界著名的东方茶港!对此,人们早已忘却!我开始寻找晋商、俄商在汉口的遗迹。2000年,我认识了内蒙古作协副主席邓九刚,他送我一本刚出版的《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他是国内第一个提出“中俄茶路”的人。书只写了北方草原部分,嘱我完成南方茶区和汉口部分。2002年我带着几个俄罗斯人到羊楼洞古镇,参观茶园和至今仍在生产砖茶的茶厂。2005年我著文第一次向外界介绍羊楼洞旁咸宁桂花镇上四百年历史的何氏生牲川砖茶厂。2006年在一个国际茶文化论坛上,我宣读论文,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开发中俄茶叶之路旅线。
问:现在真是难以想象,一片茶叶怎么会渡江过河,翻山越岭,飞向遥远的远方。中俄茶叶路的研究中,您究竟发现了什么?
答:对,当时中俄两国商人都从茶叶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你知道吗,茶叶价格从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运到莫斯科后,价格会翻三四倍!每年从羊楼洞、安化等产地运往俄国茶叶达到一百万担。你想想看,从茶叶种植、茶叶后期加工、包装,到船运、山地人背驴驮、草原马、骆驼驮,到以货换货、晋商的金融票号……带动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养活了无数人。据统计,这条茶路沿途有了200多个集镇专门为茶商提供各类服务。这条茶路让中国,让湖北,让汉口参与到国际贸易,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而且,这不仅仅是一条茶路,还是一条文化交往之路,国际外交之路。当时的皇太子后来即位为俄国最后一位沙皇的尼古拉二世,1891年访问中国,4月到汉口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亲迎,并设宴款待。皇太子听了俄国茶商的介绍,非常高兴,说:“万里茶路是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是伟大的商人,汉口是伟大的东方茶叶港。”
问:中俄万里茶路研究,耗费了您十七年时间,你有什么收获?
答:我一直说自己是“民间研究学者”,因为我的研究都是自发的,自费进行的,这中间当然很辛苦,写作更是一件痛苦万分的事。可我不是苦行僧,这么多年,我结识了许多有同样爱好的民间研究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离退休干部,还有很多年轻人,和素昧平生的网友,我们毫无芥蒂,无私地交流、分享信息,不断在媒体发声,让大众和政府越来越关注重视其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我不断地写作,得到社会认可,退休生活丰富充实,很有成就感。延续繁盛了两百多年的中俄茶路因为历史的原因中断了,但它留给我们丰满的回忆,将成为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2012年,国家文物局开会,要求茶路沿线政府保护相关文化遗存,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复兴万里茶路,湖北、武汉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也还有很多事要做,好几本书将编辑出版。
《穿越万里茶路》刘晓航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