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书资讯首页 > 图书资讯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让这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 时间:2021-12-06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以来,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过,当时甚至有人认为“摄影导致绘画的死亡?”历史的进程表明,绘画不曾消亡,如今的数字摄影尽管高效便捷,可还是有专业或业余的绘画者用最为传统的手作方式描绘着图像。

绘画可不可以利用照片?如何利用照片?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纷纷扰扰的“画照片”事件,让这个话题的热度得以再现。所以,还是有必要认真探究一下“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历史进程,及其间的方方面面,《摄影如何影响绘画》就是这样用以解答此类疑问的书。

人类有迹可循的绘画,可以追溯到3万年以前原始人的洞穴壁画,而摄影距今不到两百年。绘画与摄影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是因为它们都是获取图像的手段,都处在以图形为主要特征的形象思维的指引下。当人们用看待绘画的方式看待摄影时,摄影就会接受绘画的影响,按照绘画的标准拍摄照片;而当人们用看待摄影的方式看待绘画时,绘画也会受到摄影的影响,按照摄影照片的方式改进绘画。

早期的摄影也以模仿绘画为荣,称为“画意摄影”。人们通常认为绘画对摄影的影响是完全的绝对的,如“画意摄影”的视觉效果就应该像绘画一样;而摄影对绘画的影响则是局部的、相对的,绘画无论怎样接受摄影的影响,它看上去还应该像一幅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说一幅画像照片,常常意味着对它的否定,而如果说一张照片像画,则情境就不一样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建立起来的审美观起主导支配地位,二是人们忽视了摄影对绘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们比较受过摄影影响的绘画与没有受过摄影影响的绘画,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很明显。在摄影对绘画的影响下,人们的视觉习惯自19世纪中叶起,已经逐渐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于摄影是以科技为基础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自身有着明确的迅速发展的趋势和标志,如由黑白到彩色,由机械到数码,等等;而绘画则是以手工制作为基础,强调画家个人的技艺才能,整体上没有摄影那样的趋势和标志,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其写实性而言,绘画好像处于静止状态,有的只是风格和流派的演变。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的评述上,这种相互影响应该是不对称的,而且还是动态的。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以摄影和绘画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动态的研究,以摄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艺术家如何利用摄影为案例,系统梳理了自摄影术产生以来,两者在艺术发展历史及各流派中的关系的演变,生动有趣的解答了摄影是如何影响绘画的表现方式和美学观念。

全书共分为10章,图文并茂,选用许多有代表意义的图片来辅助内容的阐述。前半部分着眼于19世纪的法国——摄影术的诞生地,围绕早期摄影对绘画的影响展开论述与探讨。后半部分立足于20世纪的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发源地,聚焦于照相写实主义对摄影的运用,并由此延伸到对中国写实主义绘画成就的探讨。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前半部分选取了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德加等各大艺术流派的代表画家,分别叙述了这些堪称大师的画家如何利用照片来创作美术史上的杰作。

在早期摄影与绘画的互动影响中,总体可以概括为:摄影转变了新古典主义的视觉习惯,引发了浪漫主义的怀旧情趣,明确了现实主义的求真概念,启发了印象主义的绘画构图……反之,新古典主义则为摄影提供了“理想美”的范式,确立了摄影的审美理想;浪漫主义为摄影注入了诗意幻想,推动了摄影的浪漫倾向;现实主义为摄影指明了求真纪实的道路,巩固了摄影的话语体系;印象主义为摄影增添了抽象朦胧的特效,激起了摄影的本体之争……将绘画与摄影进行串联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摄影出现和发展的早期恰是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绘画艺术的又一次繁荣的时期,而不是摄影导致绘画衰亡的时期。

沿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视角看,摄影对绘画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随着彩色摄影、电影、电视的相继问世,纸质媒介的印刷业兴盛发展,以及柯达手持业余相机、宝丽来即时摄影相机与各种单反相机的畅销普及,视觉图像开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已然正式步入了图像时代。

20世纪中叶的“照相写实主义”正是在此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技术的革新仍不断演进,比如从数码摄影到电脑修图,不断为照相写实主义提供最新的图像参照。自摄影出现以后,绘画艺术受到的最大冲击之处在于“画照片”的创作方式长期以来备受争议;而照相写实主义者却毫无顾忌地将照片作为完整的素材,尝试对照片进行最真实的描绘。

读者可以在下半部分看到克洛斯的《大自画像》与《琳达》、艾斯蒂斯的《曼哈顿》与《布鲁克林大桥》、弗拉克的《香奈儿》与《王后》及其相应的参考照片。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后半部分以贝希特勒、克洛斯、艾斯蒂斯、弗拉克等照相写实主义代表画家为例,论述了这些画家对摄影的态度、题材的选择以及构图的运用尽管各有特色,然而,就立足于对真实观的理解来创作的意图却尤为一致。

大多研究者认为照相写实主义过分强调绘画技艺,而缺少艺术家主观创造的写实性。事实上,照相写实主义者通过直接“画照片”的绘画技法,表达他们对写实观念的新认识,体现他们对写实性的另一种主观创造。

如果将他们的画作与参照的相片做比较,就会发现:一方面是画家对“真实性”抱有信心的尝试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又以逼真的画面来质疑“真实性”,这构成了对西方绘画精神真实性的另一次挑战。这种质疑真实性的方式也影响到中国的写实性绘画。在借鉴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同时,中国本土化的写实性绘画有着自身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意义。

照相写实主义对写实性的艺术诉求,因其逼真的写实技法而被遮蔽,往往被人误解为仅是技法上的炫耀,从而忽视其背后隐含的写实性的观念。事实上,直接“画照片”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仅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写实技法表达的写实观念则是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的真实本质,体现着照相写实主义者对写实观的新认识。

照相写实主义的出现,无疑标志着绘画与摄影的相互影响达到另一个阶段,照相写实主义的作品从一开始被认为是摄影而不是绘画,并不被艺术圈接纳。直到1972年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照相写实主义出尽风头。在1977年的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提出“媒介观念”,把对艺术的定义扩大到电影、照片和录像,摄影首次以艺术作品的身份亮相,照相写实主义的推动可谓功不可没。作为一种流派风格,照相写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艺术流派的借鉴与融合,也为后现代艺术的多样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尽管摄影与绘画的相关著述佳作甚多,但是围绕摄影如何影响绘画这一历史问题的探讨,既有研究还相当不够。《摄影如何影响绘画》较为完整地解答了这一问题,不仅是从摄影发展史的角度,而且还有从绘画发展史的角度进行详细解答,这种解答有着一个长期和历史的视角,涵盖了从摄影的起源开始逐步地影响绘画,一直到像照片一样的照相写实绘画的出现,并由此延伸到对中国写实主义绘画成就的探讨,从而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体系,本书试图给出的是一种完整意义的解答,不仅是解答了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而且也解答了国外和国内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面照片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封面和封底是著名的照相写实主义画家查克·克洛斯先生的肖像照片与绘画作品,这幅1978年的自画像既是艺术家的经典代表之作,也是艺术家形成照相写实风格的重要标志。

本书选用查克·克洛斯先生的成名之作,首先是为了感谢艺术家,承蒙其厚爱有加,惠赠本书使用其诸多的作品图片;其次是为了致敬艺术家,作为照相写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对照相写实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不论是他的绘画还是他的摄影,都极大启发了人们的视觉经验;最后是为了纪念艺术家,未曾料想艺术家在今年8月份因病不幸去世,享年81岁,不禁令人感到悲伤和难过,非常遗憾艺术家没能亲眼看到这本来自中国的介绍他的照相写实绘画的书籍,在此意义上本书的出版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学术研究上的纪念。

版权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出版遵循国际上尊重和保护著作版权的标准惯例,积极征求艺术家许可获取图片授权,艺术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先生、奥德利·弗拉克(Audrey Flack)女士、本·舍恩莱特(Ben Schonzeit)先生、广廷渤先生、冷军先生等人为本书提供插图,以及佩斯画廊(Pace Gallery)的文斯·维尔克(Vince Wilcke)先生、沃克艺术中心(The Walker Art Center)的凯拉·哈根(Kayla Hagen)女士、 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的苏珊(Susan)女士等人的专业高效、 耐心细致的服务,让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的经典作品得以在本书中呈现给中国的读者。本书某种程度上也带有“国际范”,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设计与印刷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内页使用哑粉纸进行四色彩印,高度还原图像色彩,装帧设计朴素大方且精致优雅。本书的作者汪贤俊和周永丰皆为西方艺术史的博士,装帧设计邀请了旅欧的设计师杨文辉。这是武汉大学出版社本年度倾心设计出版的一本艺术类书籍,值得艺术爱好者的阅读和收藏。

名家推荐

《摄影如何影响绘画》从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视角,强调摄影对绘画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

——荣荣&映里(三影堂创始人)


以摄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艺术家如何利用摄影为案例,生动有趣地解答了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表现方式和美学观念。

——邱志军(福建省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