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部分梳理聂华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基础,探讨聂华苓研究的生长空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采用史料建构与比较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概括总结本文在理论建构、概念梳理、聂华苓研究推进、史料发掘、文学文化传播五个方面的积极尝试和学理意义。
第一章,诉说眷恋:聂华苓的文学旅程。主要对聂华苓的人生历程做历史性回溯,这是后续章节展开分析的基础和背景介绍。第一节梳理聂华苓的整个人生经历,总结了她从1925年至今,经历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的空间流转过程,和从失根到无根到寻根的心态转变。
第二章,主题意蕴:历史感的多元书写。这一章与第三章都是本论文中的重点章节,主要分析聂华苓小说怎样在主题上与“历史感”产生联系。聂华苓的小说具体可以分为婚恋书写、漂泊书写、女性命运书写和小人物刻画几个主题,其中,漂泊主题是聂华苓整个创作生涯的总基调。她的小说主要书写在历史激荡下的一曲曲浪子悲歌,透视女性在历史困境中的命运和抉择,投射了个人历史经验的婚恋想象,展现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概括而言,就是围绕流浪的“中国人”,特别是其中的女性群体和小人物,展现他们在婚恋、漂流经历中的精神面貌。
第三章,审美内涵:求新求变的艺术自觉。通过分析聂华苓小说的意象、语言和时空叙事策略,展现聂华苓的小说艺术层面达到的审美效果。用贴切的意象隐喻深意,以核心意象点染主旨,显示了聂华苓在意象选择上的审美感受力;聂华苓善用合乎人物性格的人物语言,与意境协调的叙述语言,融入生活的审美化语言,足见她推敲语言的艺术功底;聂华苓以“大陆—台湾—美国”的时空流转经历,以时空叙事的策略再现历史,这是聂华苓组织宏大时空跨度的小说机智之处。
第四章,精神资源:混杂文化的巧妙融合。分析聂华苓创作的精神资源,包括新旧混杂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五四”文学传统与聂华苓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在小说艺术层面对西方现代技巧的借鉴。
第五章,创作旨归:历史困境中的文学坚守。主要总结了聂华苓在历史困境中坚守的创作宗旨,主要体现在她对“写真实”的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对“艺术性”的执着坚守。
第六章,作为“文学活动家”的聂华苓。主要是对聂华苓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文学活动对中国与世界文学文化传播的贡献做一个总的概括,这也是对聂华苓在海外华文文学界的“代表性”的具体分析。聂华苓也是海外华文作家中身兼作家、编辑、文学组织主持人三重身份,并在创作与工作上取得极大成就的代表性甚至是样本性的作家。她主持的《自由中国》文艺栏净化了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与保罗?安格尔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对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启示意义,首创的“中国周末”文会之于中国文学内外交流的开创与借鉴意义,都显示了聂华苓从文学创作到组织文学活动上的成功处。
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一个总结,并指出本文在文本分析、总结性观点概括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聂华苓研究在史料发掘、文学活动研究等方面的发展空间。
汪亚琴,1992年生,安徽宣城人,博士毕业于湖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评论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游学(201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访问学者(201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