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书详情首页 > 图书中心
战时德国对华政策
作者:马振犊主编 版次:1-2 开本:16 页数:441 千字数: 装帧方式:平装
ISBN 978-7-307-07408-8 出版时间:2010-01-22 印刷时间:2012-12-03 定价:¥56元 浏览量: 购买图书
二战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关系重要的一页,但长期以来,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念影响下,这一课题并没有得到历史学界特别是西方史学界的重视与关注,更无从论及其研究工作。当时的中国,虽因遭受西方列强近百年的侵略欺辱掠夺,积贫积弱,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面前,中国人民却举全国之力,进行了誓死抵抗。在亚洲战场,独立对抗日本法西斯长达数年之久,并在整个战争期间,抗击了日军主力。在这当中,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帮助,其中,战争前期也曾得到过纳粹德国的军事帮助,虽然这种帮助并非出自德国人的本意。
德国在二战前后的远东政策,完全是出自维护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考量,纳粹政权是毫无正义可言的,他们的对华政策,就是要开拓和占有中国市场和取得中国钨矿战略原料的供应,但其间,由于中国国民党人对德国的好感,从德国聘请了一批军事顾问来华帮助重建军队,于是,德国顾问便卷入了中国的抗战,给德国对华政策及对日关系带来了许多复杂的变数,以至波及到德中日乃至东西方关系,影响之深且巨。此期的德国对华外交,围绕赴华军事顾问团和对华以军火换钨矿的易货贸易两条主线而展开,经历了从友好交易到断交宣战的过程,其中又加入了德国与日本扶植的伪满与汪伪政权关系的变化的插曲,使其对华政策,因内部分歧而表里不一婆娑迷离。直到最后,日本以翻脸为要挟,迫使德国撤退顾问中断贸易,纳粹政权为了其全球战略而弃华联日,中国则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德宣战,德国对华政策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引言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德国对华政策与德中关系
第一节 德中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 德中两国的历史关系渊源
二、 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与德国的历史关系
第二节 “单纯而完美”——九一八事变前的德中关系
一、《中德关税条约》的签署与中德苏三国同盟的设想
二、全德工业联合会访华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德国军事顾问团
一、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缘起
二、 鲍尔在华组建顾问团引起德中交涉
三、 内外交困——克里拜尔顾问团引起的外交波折

第二章 德国与伪满洲国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德国的态度
一、 九一八事变与德国的态度
二、 德国不承认伪满洲国
第二节 希特勒上台后与德国对华政策
一、 希特勒对中日两国的看法
二、 海耶事件与德国对伪满洲国政策
第三节 德国与伪满洲国关系的升温
一、 德国远东经济考察团访问伪满洲国
二、 《德“满”贸易协定》的签订
第四节 德国与伪满洲国关系的加强
一、 德日结盟与德“满”关系的发展
二、 德国承认伪满洲国
三、 建交后的德国与伪满洲国

第三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德国对华关系
第一节 德国政局的变化及其对华政策的调整
一、 纳粹党上台
二、 法西斯主义对中国政坛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与德国赴华军事顾问团
一、 佛采尔赴华
二、 德国顾问团的扩大与改组
三、 德国顾问团对中国军事的渗透
四、 德国政府与德国顾问团
五、 德国顾问团的困扰
第三节 德国与中国国防
一、 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来华使命
二、 塞克特设计的中国军事整顿方案
三、 法肯豪森与对日作战方案设计
第四节 抗战爆发前的德中日关系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德中日三角关系
二、 德国重整军备及其对华政策
三、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与中德交涉

第四章 德国与中国对日抗战准备
第一节 合步楼计划
一、 德国与两广当局的军工合作
二、 围绕两广方案而引发的中德交涉
三、 克兰的广东计划
第二节 中德易货通道的建立
一、 克兰与孔祥熙签署《中德易货合同》
二、 广州风波的平息
三、 克兰与翁文灏的会谈
四、 顾振代表团访德与《德华信用借款》的签署
第三节 德国抗战爆发前的中国国防
一、 德国与中国重工业
二、 德国与中国兵工制造业
第四节 抗战爆发前的德国军火输华
一、《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签署前的德国军火输华
二、德国国家资本与德国军火输华

第五章 抗战爆发后的德国对华政策
第一节 德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一、 德国面对中日战争左右为难
二、 陶德曼调停
第二节 德国与中国全面抗战
一、 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中国抗战
二、 孔祥熙访德及其成果
三、 德国军事顾问团引发的德中日交涉
四、 德国军火物资继续输华

第六章 德中断交及德国与汪伪政权的关系
第一节 德中断交及中国对德宣战
一、 德国开始疏远中国
二、 德国承认汪伪政权
三、 德中断交及中国对德宣战
四、 断交宣战后的中国对德事务
五、 遗留的特别通道——韦尔纳在重庆
第二节 德国与汪伪政权的交往
一、 汪伪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及追随德国对英美宣战
二、 德国与汪伪“收回租界和撤销治外法权”
三、 德汪关系的终结

本卷综述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