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
第一节 “道者,理也”:“道”之哲学义生成
一、“道”的哲学内涵
二、“道”的行上渊源
三、“道”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之文论义生成
一、“道”的文论内涵之一:文之原
二、“道”的文论内涵之二:言之极
三、“道”的文论内涵之三:神之境
第三节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之文论史影响
一、“道”与“言不尽意”
二、“道”与“澄怀味象”
三、“道”与“气韵生动”
四、“道”与“境生象外”
第二章 自然
第一节 “自然者,无为也”:“自然”之哲学义发生
一、“自然”的词源考察
二、“自然”的哲学内涵
三、“自然”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之文论义生成
一、“自然”的文论内涵之一:混成之美
二、“自然”的文论内涵之二:无为之法
三、“自然”的文论内涵之三:朴素之辞
第三节 “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之文论史影响
一、“自然”与“直寻”
二、“自然”与“清空”
三、“自然”与“童心”
四、“自然”与“本色”
第三章 反
第一节 “反者道之动”:“反”之哲学义发生
一、“反”的词源考察
二、“反”的哲学内涵
三、“反”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正言若反”: “反”之文论义生成
一、“反”的文论内涵之一:有无相生
二、“反”的文论内涵之二:正言若反
三、“反”的文论内涵之三:返朴归真
第三节 “与物反然后大顺”: “反”之文论史影响
一、“反”与“虚实”论
二、“反”与“奇正”论
三、“反”与“巧拙”论
四、“反”与“动静”论
第四章 味
第一节 “味者,滋味也”:“味”之哲学义发生
一、“味”的词源考察
二、“味”的哲学内涵
三、“味”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味”之文论义生成
一、“味”的文论内涵之一:淡乎无味
二、“味”的文论内涵之二:味之无极
第三节 “五味令人口爽”:“味”之文论史影响
一:“味”与“滋味”
二:“味”与“韵味”
第五章 妙
第一节 “妙者,微之极也”:“妙”之哲学义发生
一、“妙”的词源考察
二、“妙”的哲学内涵
三、“妙”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妙”字之文论义生成
一、“妙”的文论内涵之一:无限之境
二、“妙”的文论内涵之二:妙不可言
第三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妙”之文论史影响
一、“妙”与“化境”
二、“妙”与“妙悟”
参考文献
后记
《庄子》卷:得意忘言
前沿
第一章 “美”与“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一节 “美”之发生
一、“美”之意域及其在《庄子》中的具体意义指向
二、“美”与《庄子》的文艺思想体系
三、《庄子》之“美”:不失其“性”与“法天贵真”
第二节 “美”之为“大”
一、“美”之为“大”:“化”而忘情以合于“天”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三、比较视域中的“大美”
第三节 《庄子》之“大美”思想的影响与流变
一、“大美”思想影响下的艺术观念与实践
二、“大美”思想与古典美丑观
三、《庄子》“大美”观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心斋”与“坐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第一节 “心斋”之发生
一、“心斋”释
二、“心斋”与“直观”
第二节 “坐忘”之发生
一、“坐忘”释
二、“坐忘”与“迷狂”
第三节 《庄子》之“心斋”、“坐忘”思想的本质及其流变
一、“虚静”:“心斋”、“坐忘”的本质
二、“无待”以“适”:“心斋”、“坐忘”的美学意味
第三章 “游心”与“物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第一节 “游心”之发生
一、“游心”释
二、“游心”与“游戏”
第二节 “物化”之发生
一、“物化”释
二、“物化”与“移情”
第三节 《庄子》“游心”、“物化”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四章 “道”与“技”——“道也,进乎技矣”
第一节 “道”之发生
一、“道”:共享概念背后的观念种种
二、《庄子》之“道”
三、《庄子》论“道”之所存
第二节 因“技”进“道”
一、因“技”进“道”
二、“技”之所成:去“机心”而重“神”
第三节 《庄子》“道”“技”观之于文艺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五章 “言”与“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第一节 先秦的“言意之辨”:《庄子》诗学语言观发生的哲学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先秦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言不尽意”:《庄子》诗学语言观的基本内涵
一、“道不可言”
二、“言不尽意”
三、“卮言曼衍”
四、“得意忘言”
第三节 《庄子》“言不尽意”观对后世文论之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礼记》卷
绪论
第一章 礼
第一节 夫礼,必本于大一
一、自然法则:礼者,天地之序也
二、天命之性:礼因人情而为之
三、人道之始: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第二节 礼者,即事之治也
一、礼之功用: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二、礼之构成: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三、礼之表现: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第三节 礼也者,理也
一、礼与诗: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二、礼与情: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礼与法: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
第二章 情
第一节 情,实也
一、范畴原始:人之阴气有欲者
二、义项探微:情,性也
三、审美溯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第二节 情者,性之动
一、情之属性: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二、情之发生:应物斯感,情以物迁
三、情之升华:高下任意,情伪由己
第三节 合情饰貌者,利乐之事也
一、情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情与性:利贞者,性情也
三、情与理:夫情必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
第三章 乐
第一节 乐也者,动与内者也
一、深层本体:乐者,天地之和也
二、现实来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三、表现形态:乐由中出故静
第二节 乐者,通伦理者也
一、乐之功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乐之机理:乐以和其声,致乐以治心
三、乐之准则: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第三节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一、乐与声律: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
二、乐与通变: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三、乐与致味: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第四章 和
第一节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一、宇宙之和:阴阳和而万物得
二、人伦之和:礼之用,和为贵
三、审美之和: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四、关系之和: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第二节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和与同:君子和而不同
二、和与分:物相分而不失其和
三、和与谐:和者,谐也
四、和与合:保合太和乃利贞
五、和与一:审一以定和
第三节 顺气成象,而和乐至焉
一、和与文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和与情景:情景互藏其宅,合而为一
三、和与意境:意与境浑,思与境偕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