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和两性关系为母题,借鉴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情感史和婚姻史的有关观点,对经典文学中的故事与人物加以发挥,以当代视角,加以解读和阐释。
只有通览别人的命运,才能理解我们所遭遇的幸与不幸。当我们以人类最本真的视角,跨越一定的历史空间,去打量那些文学经典的时候,那些故事才会大大拓宽我们对人类和自身的了解。它们将我们带入到细致的叙事中,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之中,突显出了人的维度。
文学本身是一枚多棱镜,转变视角,就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观,让我们得以重建那些故事。通过这些截然不同的叙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不同生命阶段和意识形态更迭的种种联系,仿佛我们置身于一座宏伟的宫殿,在走进一扇门后,又发现更多的门,等待着我们去打开。每个人物的人生故事都独一无二,但如果将众多的人生故事放在一起作一个集中呈现,就变得更加色彩斑斓,由此也显示了不同的人物在不同境遇下各种可能的回应。
瓦尔特•本雅明曾有一个未竟的理想——写一部由引语构成的书,而本书的总体结构正切合了本雅明的这一理想。本书所撷取的故事本身已足够令人着迷,而将它们交汇起来,就像马赛克上一块块小石头组成了更大的图案。在它们组成的这幅宏大而斑斓的画面中,我们也看到了某些共性:时代的贫乏与世界的丰富都相悖地存于叙事文学中。
这些不同禀赋和文化背景的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作品,由此构成了“记忆的转义”,成为一种超现实的历史。因此,我们可以批判性地加以解读。显然,批判性的解读不必按表面意思接受那些故事。相反,我们可以把某些不幸的感情故事解读成指导自我生活的另一种动力,让自己不致重蹈别人的“覆辙”。
田大安,作家,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曾任商业期刊撰稿人,对世界文学有着广泛的阅读和研究,有多篇诗歌和小说在文学期刊发表,已出版《剧本游戏:角色、故事、交互性及沉浸体验》《重构未来:塑造企业文化竞争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