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出版社!
图书资讯首页 > 图书资讯
践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最需要改善教养方式 时间:2022-05-11

2021年«湖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发布,并在5月1日起施行。同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方法,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由此,家庭教育上升为“国事”。

 家庭与学校如何积极参与? 我的体会是: 家庭教育春回地暖之际,若家庭多一些负责家长,课堂多一些幸福教师,学校多一些睿智校长……孩子们就能够感受阳光,茁壮成长。在此,谈谈华大新父母教育研究院学术团队在家庭教育领域的教研思考与社会服务成果,供广大家长和教师在深入推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实践中参考。 


2011年,作为湖北省妇联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主持人,我带领课题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85位研究生参与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奔赴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地区开展家庭教育调研。此次调研目的明确:了解湖北省城乡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家庭教育立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促进家庭社会以及人的健康发展。
项目采用问卷、访谈、网络等调研方式,对全省11个市州的城、乡普通学校、幼儿园5—17岁学生和家长共7700人进行配对问卷调查,并选择7个市州的4类代表人群共56人进行重点访谈,同时对省市家长学校的230名教师进行调查,还通过“大楚网”进行社会人群3412户家长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结果与讨论为家庭教育立法推进提供了参考。
(一)问卷调查显示了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是独生子女,接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7.6%的对象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或中专、专科。 家庭教育的理念略显不足。多数家长通过在家购买书籍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少家长不对孩子进行任何早期教育,家长缺少系统科学的早教知识,对孩子的心情重视不够,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都过分溺爱,不让孩子做家务。 亲子互动调查发现,亲子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看电视、上网等。孩子平时和父母一起进行的活动有看电视(80.8%)、 逛街购物(73.0%)、聊天(61.9%),平时和父母一起打牌和打麻将(8.3%)。孩子最想和父母一起进行的活动有看电视和看书、外出游玩、运动、聊天。46.7%的孩子最讨厌父母将自己与其他孩子比较,37.2%的孩子讨厌父母随便动自己的东西,27.1%的孩子最讨厌父母动手打自己,26.6%的孩子最讨厌父母在别人面前指责自己。30.7%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获得博士学历,但是孩子认为自己能达到的最高学历远比父母期待的水平要低,只有17.0%的孩子认为自己能读博士,39.1%的孩子认为自己只能读本科。 对不同年级、城乡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发现学生问题行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农村孩子的问题行为多于城镇学生,非独生孩子的问题行为多于独生孩子。 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家庭占37%,但家庭每年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很多。数据显示,38.1%的家庭每年投入3000~6000元,23.1%的家庭投入6000元以上,可见家庭教育负担之重。分析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不同的孩子问题行为无显著差异,反映出家庭经济收入高低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一般的趋向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问题行为越少。 对家庭亲子关系进行比较发现,母子间的关系明显好于父子间的关系。城镇家庭的亲子关系优于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完整家庭的亲子关系明显好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 对家庭亲子关系与孩子问题行为作相关分析,发现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都与孩子的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即亲子关系越好,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少。对不同频率的亲子冲突和孩子的问题行为作方差分析发现,冲突频率越高,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越多。 相关分析发现,父母的监控、父母的期待都与孩子的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对孩子若有比较高的期待,对孩子有约束要求,孩子的问题行为则比较少。而父母的“心理控制” 与孩子的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示父母越企图控制孩子的心理活动,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多。 近六成的家长主要通过书本杂志获得家庭教育知识,还有近半数的家长靠自己摸索积累获得,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是通过家长学校指导来获得家教知识的。这表明目前家长学校还未真正做到为家庭服务,家庭教育工作还远远没有普及。 对社区教育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31.1%的家长不了解,21.2%的家长只听说过,说明社区教育工作宣传不够。参加过校外青少年教育培训机构的人相对较多,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的是各种学习技能辅导班。选择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较少,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没发挥应有作为,没有服务社区家庭。 家长普遍认为,目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学习习惯、方法、态度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严重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美育、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纪教育等,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应试倾向。 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接近半数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数理化等科技文化知识,很少有家长愿意投资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修理技术、手工制作、计算机等,表明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 在学校及社会指导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大多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应该以集体方式(专题讲座、 家长会)为主进行指导,很少有家长愿意以个别方式(家访、 来校咨询)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家长更重视实用的切实有效的指导内容,希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二)重点人群访谈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需求 访谈采用小组集中访谈形式,围绕家庭教育管理和立法相关的问题,对7个市(武汉、 襄阳、 宜昌、 恩施、 十堰、 荆州、 随州)有代表性的对象56人进行访谈,现场做录音记录,访谈后填写半结构化访谈表格,再根据录音、访谈表格和补充的文字资料来分析数据。访谈调查表明,各市州的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一些不足: 1. 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陈旧;2. 家庭教育缺乏法律支持,经费无保障;3. 教育师资、教材等资源匮乏;4. 政府疏于对家教市场的监管;5. 家庭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发展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6. 父母和孩子对亲子活动的期待不同,父母以权威型教育为主;7. 社区家庭教育普及化程度不足。 
(三)家长学校的教师调查暴露了师资的短缺 教师调查是在湖北省妇联和武汉市教育局家长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进行的,共回收230名家长学校教师问卷。结果表明: 1. 半数以上家长学校专兼职教师不超过5人;2. 乡村家庭教育教师接受培训率低于50%;3.46.6%的家长学校每年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不超过3次;4. 教师们认为儿童最需要的教育培养内容是社会公德教育、优良传统教育;5. 半数教师认为政府和家长的重视参与程度不高。教师们反映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家长自身素养不高;(2)错误的教育理念;(3)不恰当的教育方法;(4)社会变革影响家教;(5) 家庭教育培训不足;(6) 缺乏保障机制等。 
)社会人群网络调查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在“大楚网”发布调查问卷,网挂20天,回卷3412份(户),其中97%的孩子生活在湖北省范围。填写问卷的家长职业以公司员工、教师、管理人员、公务员和个体经营人员居多。普遍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不重视德育。对家庭教育主题内容的选择率分别为: 爱国主义教育3.8%,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教育1.3%,劳动教育8%,理想教育7.7%,社会公德教育6.2%,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6.4%,文明礼貌教育7.8%,法纪教育4.9%,集体主义教育0.5%,学习习惯教育13%,学习方法教育12%,学习态度教育16%,智力开发7.9%,体育6%,良好的个性教育13.5%,美育5.5%。家庭教育的最大困难: 家教方式不当、缺乏师资和专业指导、父母缺少时间。家长最需要的举措: 改善父母家教方法、开办社区家长学校、 加强专业指导。 
(五)调查反思与建议 (1)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期待很高。调查发现,两代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无论是经济支出和时间投入,还是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活条件方面,家长都努力做到最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自家教育的努力,使孩子能够成才成功。绝大多数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能够获得高学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重智育、 轻德育。调查反映出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偏差。家长把很多精力放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方面,热衷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 兴趣班,却常常忽略了孩子身体健康和快乐成长的需求。家长忽略美育、法纪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的标志,高分才是进入一流大学的通行证,忽视孩子情感与心理的需求和道德素质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3)亲子关系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孩子的行为问题相关。调查发现,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问题行为明显少于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亲子冲突多的家庭孩子问题行为也多。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恶性循环,发展结果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问题行为越少。这是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能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够在更优越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家长更愿意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调查表明,父母的收入高低和孩子的问题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多是和家庭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 (4)父亲期待、母亲监控和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孩子成长。父亲对孩子教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对孩子期待多一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少一些。心理学“期待效应”认为,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孩子充满期待,不断用鼓励、 强化的方式去激励他,他就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母亲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相对较多,会更多给予孩子生活学习上的照顾和管理,如果母亲能够加强对孩子的监控管理,孩子的问题行为会减少。
父母“心理控制”与孩子行为问题显著正相关的结果提示孩子自主的重要性。“心理控制”必须以孩子的自主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处于权威者和长者的地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尊重,所以孩子行为问题增多。
 (5)城乡差异和特殊儿童的问题凸显。城市家庭亲子关系明显好于农村,孩子的问题行为也少于农村孩子。居住在城市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更关注孩子的教育,能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所以孩子出现问题比较少。农村家长较少接受家庭教育方法培训,大部分忙于生计,导致家庭教育的不足。
本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或多或少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父母的矛盾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单亲家庭缺乏父母的角色,会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不完整。由于家庭的离异或重组,父母会过度满足或过分要求孩子,反而最终使孩子成为受害者。
在访谈中也发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缺失、行为规范指导的缺乏使他们出现很多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在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常常过度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家庭心理教育严重缺失,致使很多孩子出现问题。单亲家庭、 留守、 流动等特殊儿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使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接受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需要更多社会系统的支持和健全法律制度的保障。
 (6)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家庭健康发展需求。两代家长都缺乏正确的家教方法训练,教养方式不一致。年轻一代的家长多通过书本杂志来获取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知识,老年家长的传统经验与年轻家长存在代沟,在面对孩子成长的具体问题时常常无所适从,几代家长都需要家庭教育指导。
调查表明,家长对社区教育不了解,很少家长是通过家长学校来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居家养老的老年家长未能很好地参与家庭教育过程,还成为家庭的累赘。老年人如何参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具体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均有待探索。社会和家长对家庭教育也重视不够,因此,在居家养老模式下,鼓励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促进亲子互动和家庭健康发展。
由此建议: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发掘老有所为资源,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深入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发展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指导培训,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重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促使城乡家庭教育统筹均衡、 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郑晓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华大新父母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荣誉委员。)